漢文文獻中對古米娘的記載
鄧至國 漢史料中的“鄧至”不是地名,因三國時有個名叫鄧艾的將軍曾到此地而得名。古代藏語地名為特絨,因當?shù)鬲毮_鬼多而得名,這是它的本名。現(xiàn)為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迭部縣。在中原秦漢時期,這個部落勢力強大,活動范圍很廣。它與黨項、巖昌、先零諸羌國有著淵源關系。被周王朝滅后,其勢力范圍局限在甘肅南部及四川西部一帶。據(jù)《北史·鄧至傳》所載:“鄧至者,白水羌也。其地自亭街以東,平武以西,汶嶺以北,宕昌以南,土風習俗,亦與宕昌同。”其地包括今甘肅文縣至四川松潘一帶,即蜀隴間的白水江及岷江上游,因而鄧至又名白水羌。鄧至城大致在陰平故城(今甘肅文縣鵠飛鎮(zhèn))西北,今四川南坪東北,或謂今甘肅文縣鎮(zhèn)羌堡一帶。
先零國 洲塔、喬高才讓編著的《甘肅藏族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38頁中記載:“ 1993年在四川南坪、甘肅文縣一帶搞部落調查時,有幸在一位本教法師手中見到用古瑪爾文書寫其遠祖的《族譜》,上面寫道:先祖塞瓊稚的直系后人,自上古時期,從本土達布輾轉來到康地方,在康地區(qū)繁衍生息無數(shù)代之后,約在辛饒米夭且降世不久,其支系中的一個名叫稚·年波本赤巴欽的部落首領,率其部族入駐川西北(治今廣元、昭化一帶)和今甘肅東南部的圭域卡爾(治今武都)被當?shù)赝林褡鸱顬椴柯浯笫最I。后來又從這里遷徙到佐茂卡爾,今陜西南部漢中之東北,扶鳳、汧(今隴縣)、隃麋(治今千陽縣)、寧羌一帶與當?shù)赝林褚黄瘃v牧。”據(jù)李祖恒撰的《仇池國志》載:“三國時,因這些部落臨近中原內地,所以開始接受楊氏漢姓。”西晉時,其部落首領項魯白瑪增率部從漢陽(治今天水)南遷至本氏族之神山——拉日魯奔噶布,即漢文史料中的仇池山。
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的漢文文獻中,將活動在今西北和西南的藏族先民又稱之為氐、氐羌。漢文文獻主要依據(jù)分布的地區(qū)及大同小異的風俗而認為氐與羌有區(qū)分,并說氐羌自稱為“盍稚”?!度龂?middot;魏書》卷33中說:“氐自稱為盍稚。”《魏書》中將先零羌仇池國也稱之氐族?!段簳肪?01《氐傳》中云:“漢建安中,有楊騰者為部落大帥,騰勇健多計略,始徙居仇池。仇池地方百頃,因此為號。”《甘肅藏族通史》36頁有證:“所謂的仇池國,實為吐蕃遠古直系先民——古羌人之先零中的昆堆、孟迦兩大部落。昆堆在漢文史書中寫為勘陀。漢文史料始見記載仇池國者為《魏書》卷103《氐傳》。……然而藏文史料中記載‘盍稚’氐先零羌之昆堆、孟迦二大部落的血緣關系,活動范圍及部落首領等情況則早于《魏書》數(shù)千年之久。”
同書37頁對漢文史料中的氐族自稱為“盍稚”作了考證,“盍稚是吐蕃遠祖阿聶木思赤多欽波之子塞瓊稚系統(tǒng)傳承下來的有血緣關系的氏族部落……盍稚氏系吐蕃直系先民——古羌人遠祖之一。其歷史悠久,支系頗多,分布很廣,經實地調查,除了在康區(qū)的鹽源、冕寧、九龍、雅安、茂縣、平武和南坪一線之外,還在甘肅的文縣、武都、成縣、禮縣、迭部的桑巴、宕昌等地均有分布,他們所操語言,多與康方言接近,另外在巴銳一帶也有零散分布,如明清時期藏族著名的語法大家巴銳稚氏仁青東主,即出生于稚氏部落。”
也就是說:先零羌系藏族遠古時代的一個古老氏族部落的一大支系,它的活動范圍很廣闊。漢文史料中的黨項、巖昌、鄧至、先零諸羌是早在公元前20世紀左右就活動在今西北和西南各地的藏族阿伯冬、色瓊哲部族,因此,米娘人自稱冬米娘、米娘冬或博米娘,他們是古米娘國人的先祖。得榮·澤仁鄧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