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7年11月02日
■徐學平
硯,又稱硯臺、硯田、墨池等,它既是文房用具,又是極具收藏價值的工藝品。好的硯臺,以其豐富的觀賞性和文化內涵,歷來為君寵人愛,書載詩傳,那些色理瑩潤、堅而發(fā)墨、呵氣成云、貯水不涸的名硯更是被文人雅士推崇為至珍至愛之物。為此,古人還風趣地賦予了它擬人化的稱號:姓“石”名“虛中”,字“居墨”,號“石友”,封“即墨侯”。
硯臺的類別品種繁多,其中以石硯最為常見。一方石硯,應以石色純美、石質溫潤、雕飾精致高雅、造型美觀大方者為上品。端石如學士,竟體潤朗;歙石如寒儒,聰俊清濯;洮河如閨秀,含蓄溫婉;澄泥如艷婦,千嬌百媚…… 石硯本是案頭之物,但其一旦被文人雅士供奉于座右,它就開始鎮(zhèn)守書房與精神為伴了。
真正愛硯的人都知道,硯也是有生命、有活力的,同樣也需要關愛和養(yǎng)護,這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養(yǎng)硯”。一方石硯能否長保活力,那便要看藏者是否懂得保養(yǎng)了,若保養(yǎng)得好,其鋒芒必然銳利,發(fā)墨性一定良好。只有“養(yǎng)”過的硯才能保持色澤自然沉穩(wěn),硯體瑩潤如玉,周身散發(fā)出古樸的氣息。
一般說來,新養(yǎng)一方美硯至少要半年以上,其間藏家必須堅持每天磨墨洗硯。常言道:寧可三日不洗面,不可一日不洗硯。洗硯必須洗凈,不可使宿墨留存,以免因墨干燥龜裂而燥損硯面;洗硯只能磨洗硯堂,而決不可磨硯的其它部位,否則容易磨損硯的表層包漿,甚至傷及雕刻的細部。尤其是古硯,包漿是年代久遠的象征,若被磨去,價值也就會大大貶低。
硯洗凈以后,還須用清水保養(yǎng),以養(yǎng)硯石之瑩潤?!冻幑{》中早有記載:“凡硯池水不可干,每日宜清水養(yǎng)石潤之,磨墨處不可貯水,用過則干之,久浸不發(fā)墨”。這就是說,養(yǎng)硯時應每日更換清水,時時讓硯池保持濕潤狀態(tài),而硯堂處不宜長時間浸水,以防久浸不發(fā)墨,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失鋒”。
時間在研磨中逝去,智慧的生命一截截縮短在硯中,這曾使得多少文弱的長衫書生坐在青燈黃卷下將歲月磨穿。今人養(yǎng)硯,多為藏硯。養(yǎng)一方石硯為伴,每當默守書屋,枯坐案前時,對硯如晤古人,雖不能有言語的交流, 卻能神游百年之外,于遙遠處得到一個蒼老的提醒。每每從恍惚中回過神來,握硯把玩,權當握住一段歷史,且有一種曠遠的回味。
硯的本性是愛水而不溺水,需水而不吸水,這恰如養(yǎng)硯者的人生。養(yǎng)硯的過程,也就是藏家自身逐漸改變的過程,或為投資,或為喜好,但是風雨彩虹后都成了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文化的傳承。目的在變化,境界也在變化,養(yǎng)來養(yǎng)去,最終才發(fā)現其實自己“養(yǎng)”的不是一屋子的硯石,而是自己的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