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0年11月10日
◎荊林鋼
康定氣溫陡降,冬天已在眼前,圍著電暖桌窩在柔軟的沙發(fā)里品著香茶、玩著手機、看著電視思緒卻回到了兒時漫漫的冬季。
康定地處雪域,海拔較高,冬季長而且冷,每年十月至下年四月都需要取暖設(shè)施幫助抵御凜冽的寒冬。八十年代之前,可能是那時的房屋密閉性更差,人口比現(xiàn)在少很多,感覺冬天比現(xiàn)在更冷,而那時康定的電力供應(yīng)非常緊張,取暖的主要能源是木炭,主要設(shè)施是火盆。
計劃經(jīng)濟時代,商業(yè)局在冬季都會定時定量供應(yīng)木炭,記得好像是每個戶口本每月二十五斤,這點量在寒冷的康定是很少的,特別是家里有老人、病人和小孩的更本不夠用,于是想盡辦法去雅拉、塔公甚至更遠(yuǎn)的雅江、道孚等地購買木炭,實在沒有辦法了就去石灰窯購買“敷糟(未完全燃盡的木柴)”,或直用木柴,那時家庭做飯的主要燃料也是木柴,灶膛里的“敷糟”、熱灰也是不錯的取暖材料。
每家必備的四大取暖設(shè)備,一個火盆、一把小鐵鏟、一把火鉗、一把鐵勺。
白天,大人們要完成各人的工作,孩子們要上學(xué)基本沒有時間聚在一起,晚飯后,是一家人較空閑的時間,大人用小鐵鏟扒開火盆里厚厚的熱炭灰,將頭一天埋在灰里還未熄滅的木炭亮出來,然后添上一些生炭,火盆里的炭火慢慢燃燒起來,紅彤彤的映紅了房間,一家人圍著火盆坐在小木凳上,老爸抽著煙卷、老媽補著衣褲或忙著用鐵勺添炭、再用火鉗“捧火”,孩子們則嘰嘰喳喳述說著一天的見聞,在火盆邊置一木制的大腳盆,一家人用火盆上煨著的熱水泡腳,盆里夫足挨著妻足、妻足壓著夫足,大腳揉著小腳、小腳依著大腳,一張抺腳布在大手和小手間傳遞著關(guān)愛,一堆紅炭讓家人享受著天倫之樂,家家戶戶歡聲笑語,一幅溫馨的圖畫。
燒火盆也是一道技術(shù)活,首先是“捧火”,用火鉗將較大的炭壘成架子,再把細(xì)碎的炭放在周圍形成中空的炭堆,這樣既能保證充分燃燒又能減少炭煙的排放,還能最大可能的節(jié)約木炭,誰能把火“捧”好,都是一個值得驕傲的技能。其次是“甕火”,就是臨睡前,用小鐵鏟將火盆內(nèi)的熱炭扒開,將燃燒的木炭放在灰坑里堆碼整齊,用熱灰將其覆蓋,為了灰堆的至密及美觀再用鐵鏟背將灰堆壓緊、抹光,這樣能保證第二天盆內(nèi)的木炭既未熄滅又未燃盡。
除火盆外,還有一種白鐵皮制作的炭爐子,那時康定有個作坊叫“白鐵社”,就是用鐵皮制作水桶、蒸籠、酒提、抽油槍等器具,炭爐子也是其主要產(chǎn)品之一,每天老工匠們抽著旱煙、戴著花鏡在操作臺上叮叮當(dāng)當(dāng)?shù)那么蛑F皮,整條街都能聽見,制作出來的鐵皮爐也非常搶手,幾乎每家都有。
但炭爐比火盆更費炭,一般家庭不常使用,更多的是用于辦公室取暖,每天上班前各辦公室門口人們都在爐內(nèi)放上炭用舊報紙引火,整個辦公區(qū)青煙繚繞,大家借這個時間交流著情感,互通著情況,笑聲、問候聲此起彼伏充滿生機。
學(xué)校教室也是用火盆取暖,但手巧的學(xué)生用罐頭鐵筒,仿造的小鐵皮爐也是惟妙惟俏,提在自己手里,用各處撿來的炭渣取暖,為了配套還用較粗的鐵絲制作出的火鉗也堪稱工藝品,很多家庭也都使用這種火鉗。這樣的小爐子從安全上來講有很多隱患,老師和家長并不支持。
上了年紀(jì)的老人會隨身攜帶一種取暖設(shè)備——“烘籠(兒)”,是用竹子編成的小提籃,里面放置一個瓦缽,在瓦缽里放些燃燒著的細(xì)碎炭渣,能夠為老人們提供些許熱量,渡過寒冷的日子,看到小手凍得通紅的孩子,老人們將小手拉過來放到烘籠上,頓時一股溫暖涌入全身。
火盆除取暖還有很多其它作用,埋在火盆的熱灰中燒出來的洋芋、紅苕、苞谷,在炭火上烤出的鍋盔、牛肉都分外香甜可口,一家人邊取暖邊吃著這些美食真是妙不可言,再喝上一碗在火盆邊煨熱的青茶,那滋味就更不擺了。
冬天氣溫低,洗滌完的衣物不容易干,特別是嬰兒尿布換洗比較勤,于是在火盆上倒扣一個大竹籠,用于烘干衣物、尿布等非常方便,圍著火盆聞著尿布上散發(fā)出來的氣味,氣氛依然熾烈。
八十年代以后,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康定電力事業(yè)不斷進步,供電數(shù)量及質(zhì)量日新月異,加之天然林禁采,木炭來源日趨減少直至斷絕,取暖方式也隨著條件的改變?nèi)遮叾鄻?,電熱毯、電爐、空調(diào)、小太陽、取暖器、電暖桌、燃?xì)鉅t、地?zé)岬冗M入了千家萬戶、千樓萬幢,康定還正在發(fā)展溫泉水暖,人們不再依賴木炭、火盆,電成為取暖的主要能源,冬天也顯得不那么寒冷了,生活方式也更顯豐富多彩。
火盆、木炭陪伴我們渡過了童年,送走了歲月,留下了難忘。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