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1年03月16日
◎周華
身著這身打扮的人叫“背二哥”,他一路從雅安走來,走進了茶馬互市之地康定。他的那一身行頭,勾起的是一種回憶,那是被時光淹沒,已經(jīng)沉入歷史的回憶。喚起的,是人們對茶馬古道這條商道的再認識。
一件蓑衣,一摞茶包,一盞馬燈,一襲藍布衫,一頂青頭帕,一根歇腳杖(又稱拐子),一雙“麻窩子”草鞋……
在這個充滿時尚元素的時代,這身打扮仿佛讓時光倒流了百年。
這年頭網(wǎng)絡(luò)太發(fā)達了,所以邂逅是簡單的。
第一次發(fā)現(xiàn)“背二哥”是在抖音里,而真正與“背二哥”相遇,是在康定城邊的郭達山下。見到他的那一刻,就發(fā)現(xiàn)他的形象與外婆的講述高度重合。甘溪、碉門、清溪、九襄、大相嶺、飛越嶺、冷磧、瀘定、康定,從這些歷史厚重的地方走來,“背二哥”用足跡丈量的,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其實就是指存在于我國西南地區(qū),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商貿(mào)通道。古道源于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戰(zhàn)中后期最為興盛。茶馬古道又分為陜甘、陜康藏、滇藏道。川藏茶馬古道是陜康藏茶馬古道的一部分,東起邊茶產(chǎn)地雅安,經(jīng)打箭爐(今康定),西至西藏拉薩,最后通往尼泊爾和印度等地,全長四千余公里,是古代西藏和內(nèi)地聯(lián)系必不可少的橋梁和紐帶。
聽老康定人講,當年康定可是一處繁華之地,無數(shù)馬幫從四面八方趕來,將一路風塵留在一家家鍋莊,然后再把從雅安運來的邊茶轉(zhuǎn)運往各地。作為茶馬互市的重鎮(zhèn)、“鍋莊文化”的發(fā)祥地,康定自古以來就是多元文化的交匯點、民族文化走廊的腹心。據(jù)有關(guān)史料記載,舊時康定城:“市肆稠密,商賈云集,山貨極廣,人煙輻輳,市井繁華?!钡矫駠觊g,國民政府于1928年發(fā)布“全國三大商埠”,定上海、武漢、康定為總商會,以此三地為全國三大商埠,足見當年的康定早已蜚聲在外。正因為商事繁盛,漢藏交往密切,商道上的悠揚馱鈴,也成了那個年代最悅耳的聲音。
當年的那條商道,主要是以騾馬為腳力。但從雅安至康定,多為崇山峻嶺、氣候多變之地,且因江河、峽谷、雪山阻隔,道路險峻、自然災(zāi)害頻繁,不適合騾馬行走。所以,人力在川藏茶馬古道雅安至康定段充當了主要角色。方蘇雅(法國、音譯)攝于1903年和威爾遜攝于1908年的《茶馬古道上的背夫》,足可以證明這一點。
背夫是一支極其特殊的運輸隊,成千上萬噸的物資就這樣靠他們的雙腳和雙肩背進背出。其實在家鄉(xiāng)名山,也有關(guān)于背夫的傳說,只是家鄉(xiāng)人把背夫稱為“背二哥”。
家鄉(xiāng)產(chǎn)茶,除了綠茶,就是被人們稱為邊茶的“大茶”。何為“大茶”,其實就是用老茶制作的一種黑茶。這種茶一般都要經(jīng)過蒸、煮、發(fā)酵、晾曬等環(huán)節(jié),然后將其裝在用竹篾編制的茶包內(nèi),家鄉(xiāng)人稱此為“茶包子”。作為南路邊茶的主產(chǎn)地,家鄉(xiāng)至今都有制作“大茶”的茶廠。產(chǎn)茶,自然要銷茶,一直以來,這種茶大多銷往康定地區(qū),而當年交通閉塞,從家鄉(xiāng)到康定根本就不通公路,再加之這段路不適合騾馬通行,所以“背二哥”便應(yīng)運而生。
從記事時開始,就發(fā)現(xiàn)我家保存著一個撐弓背架,這種撐弓背架與威爾遜所拍照片上背夫使用的工具一模一樣。據(jù)外婆講,這個撐弓背架本來是一對,另一個被同族長輩上世紀三十年代初用來背“茶包子”到康定,但他這一走就音訊全無。從外婆的講述中得知,當年的一位“背二哥”曾告訴她,這位長輩是失足掉進了深谷。但事情是否如此,也無從考證。于是,外婆便把另一個撐弓背架留了下來,作為紀念。只是后來幾經(jīng)搬遷,這個背架被房梁壓壞,成了記憶中的一大遺憾。
何為撐弓背架?可能好多人都不太清楚。現(xiàn)在,就算在家鄉(xiāng)名山,這種工具也早已不見蹤影。撐弓背架比普通背架要短,與背部接觸部分略呈弓形,有利于與背部貼服。下部有一處支撐部位,用于擱放物資,且可與歇腳杖契合。歇腳杖呈“T”字形,一般長度在一米上下,上部橫梁上有木槽,下部有一片比杖頭略大的方形鐵片,主要是防止在歇息時杖頭陷入土中?!氨扯纭痹谛凶咄局行枰r,隨著大背師(背夫領(lǐng)頭人)一聲長“噓”,可以在任何地形的地方用歇腳杖支撐背架,讓負重前行的“背二哥”得到短暫休息。用這種方式休息,可以省去休整時面臨的背負困難,還節(jié)省了不少時間,尤其是在人人都負重前行的茶馬古道上,這種歇腳方式特別受歡迎。
背架只是“背二哥”使用的工具,而“背二哥”的穿著也有一定代表性。這次邂逅的“背二哥”是一襲陰單藍衫,其實從外婆的講述中,陰單藍衫是當年男子著裝的標配,曾經(jīng)像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國防綠”一樣流行。在剛能認字時,就發(fā)現(xiàn)家鄉(xiāng)的小縣城有多處染坊,但卻不知道是干什么的,只知道染坊的櫥窗里掛著好多布料,且以藍色居多。后來才知道那種藍就叫陰單藍。那時的家鄉(xiāng),上了年紀的人都穿藍色布衫。外婆的弟弟僅有一張存世的照片,他和照片上的另一名男子就穿著藍布長衫,手持一根長長的水煙袋,典型的上世紀三十年代的衣著形象。但常年在茶馬古道行走的“背二哥”,著裝卻不是藍布長衫,而是棉麻料的粗布衣服,上衣一般為對門襟短袖、褲子則是闊腿褲。這種衣服用料簡單,就是一般作坊制作的布料,但卻吸汗透氣耐磨。與上衣相配的,還有一根齊膝的褡褳,褡褳主要用來裝錢物。此外,“背二哥”的胸前一般都有一塊圓形篾條,這是用來刮汗的。
頭帕是“背二哥”的標配,一般以青色居多。除此之外,還包括葉子煙桿、竹制的水筒、馬燈、蓑衣、烙鍋子饃饃等。足蹬“麻窩子”草鞋,也是“背二哥”的一大特色。還記得小時候家門口有一塊田叫“燈草田”,據(jù)說是專門種燈草的。燈草芯是那個年代照明的必備物件,一個陶制的燈盞,加上一根燈草芯,再配上清油或桐油,一個簡單的照明燈就成了。而燈草的另一大作用,就是將其制作后用來編制草鞋。那個年代物資并不豐富,“背二哥”們一般都來自窮苦人家,需要掙錢養(yǎng)家糊口,根本就買不起鞋子,所以家家戶戶都會種一點燈草,燈芯就用來點燈照明,燈草則用來編制草鞋。這種草鞋輕便,再配上綁腿,既透氣又不打滑,所以“背二哥”們?nèi)窟@種草鞋陪著自己在茶馬古道上翻山越嶺。
用雙腿丈量商道的“背二哥”,其實是茶馬古道上的一個符號。他們背動的不僅是一家人的生計,更是一段恢弘的歷史。
隨著時光更迭,曾經(jīng)繁盛的商道已經(jīng)跌落在歷史的塵埃中,只剩下一些文字、圖片和那些寫滿辛酸的腳窩。取而代之的,是一條條繁忙的高速公路、四通八達的國省干道,以及正在建設(shè)的川藏鐵路。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