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1年03月31日
◎耿艷菊
一直不敢讀蕭紅的書,那悲情的氣息總是揮之不去。多年前,讀過她的幾篇小說,調子灰暗,濃濃的憂傷彌漫,看不到光明前景。后來,她的個人故事像張愛玲的人生一樣也被放在了熒屏中,看了,令人心里難過,人世諸般寒涼,莫過于她的一生吧。
決定再讀蕭紅的書是一個冬日的早晨,急著上班,抓起書桌上的一本書就往外奔,下了樓一看,是蕭紅的《呼蘭河傳》。刺骨的風劃過臉頰,天空灰暗冷峻,那就讀讀吧。反正是在擁擠的地鐵上,人與人的距離那么近,熱鬧鬧,暖烘烘,抵得過悲涼。
“嚴冬一封鎖了大地的時候則大地滿地裂著口。”一開篇,就如此寒凜凜,可是慢慢讀下去,越讀越不忍釋手,不自覺地沉浸在蕭紅的語境里。她的語言說不上華麗,但又比素樸高很多,有婉婉轉轉的韻味在里面。
《呼蘭河傳》本是蕭紅的自傳體小說,卻不像小說,那種貫穿在文字之間的妥帖,還有氣息、溫度,是屬于散文的。小說的形式,散文的筆調,這樣的好作品是不能錯過的。故事再好,而文字平平,也只能讓人惋惜。站在氣味復雜的擁擠地鐵里就仿佛人活在擠擠攘攘復雜的塵世間是需要幾分頑強的勇氣的,支撐這勇氣的除了責任義務之外,還有可以讓人忘記外界煩擾的精神層面。我慶幸一時間竟然抓對了書,來度過早高峰的地鐵時光。
呼蘭河的冬天真冷,賣饅頭的越走越慢,他腳底下團著厚厚的冰,摔了跟頭再站起來,他還是每天出來賣饅頭。還有賣豆腐的,賣麻花的,趕馬車的……呼蘭河小城不大,只有兩條街。環(huán)境也不好,街上的大泥坑能困死豬鴨。蕭紅以孩童的角度來寫她的東鄰西舍,胡家的小團圓媳婦,有二伯,老廚子,磨坊里的磨倌,命運亦是令人憂傷的,卻是帶著憐憫和愛。她說,我所寫的并沒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們充滿我幼年的記憶,忘卻不了,難以忘卻。
因為沒有什么幽美故事的呼蘭河小城里住著慈愛的祖父,還有快樂的后花園,這是蕭紅一生中最溫暖最美好的記憶。
寫后花園的時候,蕭紅的筆是輕靈活潑的,讀起來非常輕松愉悅。她這樣寫道:一到了后園里,立刻就另是一個世界了。決不是那房子里的狹窄的世界,而是寬廣的,人和天地在一起,天地是多么大,多么遠,用手摸不到天空。而土地上所長的又是那么繁華,一眼看上去,是看不完的,只覺得眼前鮮綠的一片。
她寫園里的花花草草,蝴蝶,螞蚱,蜻蜓,小黃瓜,大倭瓜,早晨的露珠落在花盆架上,午間的太陽照著大向日葵,黃昏時候的紅霞一會變出來一匹馬來,一會變出來一匹狗……有一個小細節(jié)好溫情,不僅祖母笑了,連不甚疼愛蕭紅的父親母親也笑起來,一家人很少有這樣歡快的時刻。
那是祖父蹲在后花園拔草,蕭紅站在旁邊捉弄祖父頭上的草帽,給草帽插了一圈紅通通的二三十朵花,一邊插著一邊笑。祖父卻說,今年春天雨水大,咱們這棵玫瑰開得這么香。二里路也怕聞得到的。蕭紅笑得哆嗦,祖父還是安然不曉得,照樣地拔著壟上的草。祖父頂著滿頭紅通通的花朵進屋來,惹得一家人都大笑了起來。祖父把帽子摘下來一看,原來那玫瑰的香并不是因為今年春天雨水大的緣故,而是那花就頂在他的頭上。他把帽子放下,他笑了十多分鐘還停不住,過一會一想起來,又笑了。
盡管《呼蘭河傳》依舊裹挾著憂傷,但我知道了蕭紅在這個塵世上也曾被溫柔相待,所以她才有勇氣面對后來的蒼涼,才能用大氣的手筆寫下大地上那些悲和疼。
要想讀懂蕭紅,一定要讀《呼蘭河傳》。祖父帽子上紅通通的玫瑰花香,隔了那么久的歲月,依然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