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2年06月01日
◎劉昌宇
中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走遍神州大地,于一丘一壑間,總會與那些挺拔壯美的河山相遇。當你佇立在這些風景前時,不知內心會涌起怎樣的情感漣漪?還是跟隨史念海的腳步,一同走進他的《中國的河山》,看看這位現(xiàn)代歷史地理學的主要創(chuàng)建人與開拓者,在帶著我們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厘清人文地理演變源流中,又是如何描摹和解讀這些河山背后的深意的。
全書分為上下兩冊。上冊主要介紹我國山川地貌、關隘都會,下冊重在介紹我國道路交通與軍事地理。史念海以春秋筆法,采用歷史文獻和野外考察相結合的方式,依照年代順序,講述了中國歷史地理的遷演流變。除了涉及黃河、三門峽、函谷關、雁門關等水文地質的介紹,以及古代都城及地形的演變外;還與我們探討了陸路建設、水上交通,與軍事活動之間的關系。
首章部分,作者就對中國歷史地理的全貌進行了提綱挈領的解讀,提出了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必須融入家國情懷的學術倡議。史念海不僅將研究祖國的歷史地理視為一門學問,更將其視為史學家所履行的天職。本著這種情懷,他十分注重學術研究與生產、生活的相結合問題,力求為經濟社會的長遠發(fā)展,提出建設性的參考意見。長久以來,有關黃河的治理,一直是歷史地理學家的核心話題。對此,史念海一方面在文獻考證上狠下功夫,另一方面把實地考察引進到沿革地理的研究領域,對文獻中的黃河與田野調查中的黃河,進行兩相比對。通過系統(tǒng)研究,史念海創(chuàng)見性地提出,治理黃河須先治理好黃土高原。他進一步指出,歷史上的黃土高原曾覆蓋著豐富的植被,后因為無節(jié)制的開發(fā),森林被毀,才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致使大量泥沙堆積在黃河中小游一帶,影響了黃河的安瀾。因此,只要治理好了黃土高原上的綠色生態(tài)植被,就能從源頭上,為整治黃河水患,減少泥沙淤積,凈化黃河水質,找到根本出路。借助史念海的一場場高質量調研,也為我們系統(tǒng)解決黃河變遷引起的城鄉(xiāng)興廢,以及黃河今后的治理走向等問題,提供了較好的解決思路。
中國的河山,不止有黃河、泰山這樣的自然風光,還有眾多意蘊著民族精神和氣質的人文風景。諸如古代三門峽的漕運,隋唐時大運河和長江的繁忙交通,河西走廊與敦煌古城的興盛,長安城的歷史變遷等等。書中,史念海從歷史地理學的觀點出發(fā),將這些頗具年代感的人文風景,用長焦的鏡頭逐一拉近,以呈現(xiàn)其歷史的本來面目。從大江大河上的百舸爭流,到經濟大都會的傲視長空;從春秋至隋唐的道路交通,到斬關奪隘開展各類軍事活動。內容涉及自然地理、經濟地理、軍事地理各個層面,深刻地反映出古代中國人文風景的豐饒鏡像。史念海端著他的歷史鏡頭,并沒有簡單地止于一時的“推、拉、搖、移”上,而是針對一些似是而非的地理話題,在揭示其歷史真相的進程中,及時地能給予新的解析。比如,他對唐代揚州興起條件的分析,就先從揚州所處的地理位置談起,再結合當時的交通和資源配給情況,得出揚州的崛起,是時代造就的結論。再如,過去許多學者都認為“新秦中”與“河南地”是同義語,所指地理范圍相同。史念海在求證中,卻發(fā)現(xiàn)二者所轄的地理位置并不完全相同,所謂二者是同義語之說,純屬以訛傳訛。史念海以其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給古老的沿革地理學帶來了新的活力,使沿革地理學作為歷史地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斷向縱深發(fā)展。
作為一位有情懷的歷史地理學家,史念海始終以一雙睿智的大眼,深情地注視著中國的河山,用他真摯、飽滿的情感,以其簡潔、跳蕩的文字,表達著對家國和人民的熱愛。書中,一處尋常的風景,一個平實的地名,經他一番用心用情的詮釋之后,立馬便有了詩意和神韻。如他描寫古時的關中地區(qū),形容它的雄、奇、絕、艷,接連用了雄險異常、絕岸壁立、蒼翠綠葉等文藝范十足的詞匯,宛如把讀者帶入到一個云遮霧繞、山花燦漫的桃源勝景,讓人流連不已。
中國的河山,數不勝數,史念海以其獨到的詮釋,呈現(xiàn)著大美河山的歷史地理沿革和千年流變,并以其意蘊豐贍的布道,為我們讀懂河山背后的故事,領略大美中國的萬千氣象,鋪陳了一張綺麗的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