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8年03月30日
■楊全富 文/圖
在丹巴縣嘉絨藏族聚居區(qū)的岳扎鄉(xiāng)納頂村,有一種地方特有的劇種,其表演形式有東北二人轉的影子,然而又不完全等同于二人轉,表演者在表演前將整個面部涂上顏色,穿戴上自制的衣物和首飾等,在田間地頭進行表演,因為表演者將面部涂上不同的色彩,掩蓋了真實面目,就連鄉(xiāng)鄰們也不知表演者為誰,所以在表演中語言可以隨心所欲,極具詼諧幽默,嘉絨語稱這種表演形式為“大唷呷勒”或“術術呷布”,意為“互相追逐”。因為演員們在面部涂了顏色,因此也俗稱為“畫臉”。表演場地不限,表演時間為每一年春節(jié)期間或者重大的喜慶節(jié)日,表演人數(shù)可以為單人、雙人表演,也可以多人表演。
近日,筆者深入到該劇種的發(fā)源地納頂村,走訪了許多“畫臉”表演藝人,通過調查,了解到該劇種目前有兩種起源版本:一種是,該劇種源自某部佛教經(jīng)典里的一則故事。相傳在兩千年前,嘉絨大地上邪魔鬼怪嘯聚于山林之間,趁著夜色來到村寨里,強行擄走家中的小孩,在山洞里召開“人肉宴”,當?shù)孛癖娍嗖豢把?,一時間嘉絨大地赤地千里。有一年,一位得道高僧路經(jīng)此處,看著眼前的悲慘景象后,決定幫助人們驅趕惡魔。這位高僧知道在一部佛教經(jīng)典里,有著“情景驅魔”的記載,遂決定效尤而行。某一日,高僧讓幾位表演者潛藏于密林深處,以鍋底灰將面部涂成黑色,穿著奇裝異服,其余的寨民們則圍成圈,站在空地里。當天色漸漸暗下來的時候,一大批惡魔傾巢而出,慢慢的向寨民們圍攏過來。就在這時候,在空曠的田野里,鼓聲驟然響起,這群惡魔被忽然而至的鼓聲嚇得魂飛魄散,看見從樹林中走出來面部黝黑的表演者,鬼怪們感覺仿佛是天神下凡,在空地里,表演者極具幽默的語言、滑稽的動作引的眾多觀眾發(fā)出震天的笑聲,邪魔鬼怪們仿佛感覺到自己即將大禍臨頭,紛紛抱頭鼠竄,再也不敢踏入嘉絨大地一步。為此,這種表演就一直延續(xù)下來,不過從夜晚的演出逐漸轉化為白天的演出。另一種版本說,該劇種起源于東女王統(tǒng)治時期。當時,每年的春節(jié),在東女國王宮門前都有鍋莊舞表演,然而因為節(jié)目太過單一,女王很不滿意。有一年春節(jié),女王照例來到王宮前的廣場上,觀看節(jié)目表演,鍋莊舞一曲接著一曲,女王的眉頭更加的緊鎖起來,后來,干脆閉上了眼。就在這時候,來自納頂?shù)呐跬拮樱▊蛉耍┓驄D因為家中丟失一件衣物而發(fā)生了爭吵,女人操起木棒追打丈夫,在追打的過程中丈夫丟了鞋,散了發(fā)辮,頭上也挨了幾棍子,衣服也被扯破了,就這樣一路追一路打,最后跑到表演場地里,然而妻子依然不依不饒,丈夫為了那一點面子,據(jù)理力爭,妻子更是火冒三丈,出言不遜,引得全場觀眾捧腹大笑。女王趕緊睜開眼,跟著大臣們一起觀看兩人的爭吵,看到高興處,也不由得哈哈大笑起來。有一位來自來自納頂?shù)拇蟪己鋈婚g發(fā)現(xiàn),這無厘頭的表演其實就是一個最好的表演形式,回到村寨里,他讓村民們將生活中的瑣碎小事提煉出來,凝練成一幕幕滑稽幽默的故事,為了保護隱私權,他們允許表演者以鍋煙底涂抹臉面,在演出中才能無所顧忌的演出。
其實,對于這種畫臉的劇種,我以為,它最初應該來源于地頭文化,古時候的嘉絨農(nóng)村,文化生活異常貧乏,在歷史的長河中,原住民主要依靠放牧及種地為生,在一起勞作時,男人和女人之間常常會開一些的玩笑,一般無所避諱。
上納頂村畫臉表演家扎西大爺告訴筆者,畫臉這種小品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為三種。一種是二人化裝成一丑一旦的對演形式,邊說邊唱,邊唱邊舞;一種是一人表演,有點單口相聲的味道,在演出中配以歌唱、舞蹈等。當?shù)厝怂追Q其為“一張臉”,全場演出時絕無樂器;最后一種就是群口演繹,幾個人一前一后的進場,在表演中你一言我一句,不同的段子讓人忍俊不禁。在畫臉中,要具備三功,其中第一功為說,說就是語言關,多采用民間生動活潑的語言,以插科打渾為主,機智靈活;第二功為扮,主要指扮演人物的形象時要形神具備,從而達到以假亂真的目的,在演出中,講究“一人一角,突出形象”,“一人多角,極具傳神”;而第三功為舞,在畫臉中這也是一項最重要的基本功,要做到別具一格,扭頭、甩手、走步等都很有特色,尤其走步,包括斜跨、矮子步、跳躍、彈腿等多種,不一而足,令人拍手稱奇。
解放后,畫臉表演逐漸剔除了過去那種浪、俗、媚、葷等低級趣味的東西,而是將現(xiàn)實生活中的情調融入到畫臉中,特別是近幾年內(nèi),一些流行的網(wǎng)絡語言也已揉進畫臉中,逐漸演變成現(xiàn)在的一門小品形式。畫臉的不斷發(fā)展完善,充分體現(xiàn)了丹巴納頂勞動人民對藝術美的追求和與時俱進的創(chuàng)造精神。在說唱等內(nèi)容上除了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節(jié)目外,增加了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節(jié)目,隨著女演員的不斷增多,男串女裝、女串男裝等都有所增加,更增添了其趣味性。
在采訪中,記者恰巧遇到該村進行黨的十九大精神宣講活動,村民們?yōu)榱吮磉_對祖國的祝福,決定在宣講會后舉行文藝演出活動,節(jié)目中就有畫臉表演。同行的岳扎鄉(xiāng)黨委書記羅興進告訴筆者,畫臉表演節(jié)目一般分為六段、十二段、十八段、二十四段,今天因為時間關系,準備演繹六段。在表演中,每段都要擊鼓迎送,言語臨場發(fā)揮,才藝自由發(fā)揮,充分展示出當?shù)厝罕姛釔凵?、聰明智慧、喜樂文化的精神風貌。
期待已久的小品畫臉在激越的鼓點聲中拉開帷幕。一位穿著嘉絨藏族服裝的男孩從樹林中鉆了出來,后面緊跟著一位嘉絨藏族婦女,他們來到場地中,鼓聲也隨之停了,只見男主角以黑色的鍋煙底粉末敷面,一對白眼和一排白色的牙齒仿佛更加的顯眼,一閉一合間凸盡顯小品的喜劇特色。男演員先從十九大宣講會說起,責怪妻子從早就開始化妝,耽誤了許多時間,因此沒有趕上十九大精神宣講。女演員裝出很生氣的樣子,反而責怪丈夫的一再催促,將本來嬌美的面容都畫的失真,兩人一問一答,時而眉開眼笑,時而怒目圓睜,再配以夸張的肢體語言,有時候還要唱上幾段悠揚的山歌,滑稽的表演引得全場觀眾哄然大笑。兩位演員圍繞場地邊說邊演,有時候還要與場地外的人們互動交流一下,或者直接拉上幾位觀眾,在場地中跳起一種只有自己才能看懂的舞蹈,腳步踉踉蹌蹌,唱著一首只有調子,話語不甚清楚明了的歌曲,或作匍匐狀,或作跳躍狀,或作滾動狀,讓人忍俊不禁。當說唱到一定的時候,演員在人墻中尋一處缺口,急急而去,這時,鼓點忽然敲響,歡送演出者走出場外。待人們安靜下來后,鼓點再次敲響,起初如春雷般沉悶的敲響,后來,鼓點更加的密集,仿佛有千百匹駿馬從草原上奔馳而過,其中夾雜著鐃鈸尖銳的金屬聲,演繹著一場戰(zhàn)爭的情景。此時,人們再次四面張望,就在山的這邊,一座廢墟后,一位老者頭上纏著紅頭繩,背著一把自制的弦胡(胡身為一根木棍,胡底為一個膠瓶,弓弦為幾根麻繩),胸前懸掛著由兩個塑料瓶制作的望遠鏡模型,邁著大步向場地中央走來。老人面孔也涂上鍋底灰,嘴唇涂抹上紅色的顏料,起初埋著頭,一幅若有所思的樣子,忽然間,老人激動起來,仰天長嘆,自言自語起來,原來老人演繹的是一個患有老年癡呆的老人,心底深處因為怕妻子離自己而去,為此背上心愛的胡琴,一邊賣唱,一邊尋找妻子的感人事跡。老人時而拿著胡琴道具,且歌且舞;時而手握望遠鏡道具,向著四處張望;時而焦急的在人群中尋找,有時候錯將別人的妻子看成自己的妻子,演出啼笑皆非的鬧劇。老人最終從望遠鏡里看到了妻子的聲影,在人們的掌聲中,激動地向著遠處奔去。
……
下午時分,夕陽的余暉慢慢的爬上了遠處的墨爾多神山,整臺演出在人們的掌聲中宣告閉幕,人們才戀戀不舍的離開了納頂大草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