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志鋒
皇城根下的會所,正可照見壞作風和亂管理是如何結合在一起的
深宅高墻,金碧輝煌,設有龍椅、戲臺……這不是在唱宮廷戲。北京故宮附近嵩祝寺及智珠寺內(nèi)的私人會所,近日再次被曝光,披露其低調(diào)奢華有“內(nèi)涵”:晚餐人均最低消費800元,高的人均2000元,有海參、鮑魚等。什么人會在這里消費?里邊到底演的什么“戲”?
不管唱的哪出,這“舞臺”都難說搭得合理合法。今年11月1日,住建部等十部委出臺的《關于嚴禁在歷史建筑、公園等公共資源中設立私人會所的暫行規(guī)定》施行,曾經(jīng)承擔“普度眾生”功能的古建,當然也不能成了搞“內(nèi)部接待”的法外特區(qū)。
面對中央高懸的整治利劍,何以這家會所能“依然健在”?媒體多次曝光、百姓屢有反映,這個會所為何能成“釘子戶”?這些,確實需要有關方面給出合理解釋。皇城根下、鬧市中心,房有主、地有屬,有錢也不能任性,有權也不能瞎整,期待這次曝光不要再度“爛尾”,而應一查到底,拔出蘿卜帶出泥。
寺院藏會所,客人形形色色。工作人員的話印證了部分猜測,“有些前來就餐的‘領導’喜歡聽戲”。反“四風”將近兩年,各地曾專門整治會所里的歪風,一些人卻依然故我,這就不是心存僥幸,而是頂風違紀。“自掏腰包”要謹慎,“朋友埋單”也需約束,至于公款消費,則更是違規(guī)犯紀了。
會所投人所好,要私密、要奢華、要環(huán)境好,藏身公園、古建中的尤其多。今年2月,中紀委發(fā)通知整治“會所中的歪風”;今年5月,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再次就此發(fā)文。雖如此,但在市場監(jiān)管不到位的情況下,往往有人假市場名義,想方設法鉆空子,把公共資源轉為牟利之用,領導干部正是其目標客戶。從這個角度說,皇城根下的會所,正可照見壞作風和亂管理,是如何結合在一起的。而要根治會所歪風,以嚴格舉措管住黨員干部是一個方面,整治那些違規(guī)的會所也同樣不可或缺。
作風建設,從中央到地方已經(jīng)形成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制度。但制度再好,不落實也是稻草人;規(guī)定再多,不執(zhí)行也是白費蠟。這當中,多方配合、不留死角至關重要。北京這兩家變身會所的寺廟,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按說,“誰主管、誰負責”,住建、公安、民政、旅游、宗教、文物等部門,理應各司其職、嚴格把關,不過,就這兩所寺廟情況看,租賃企業(yè)修繕資金不到位、企業(yè)打擦邊球廣開財源,等等,凸顯了監(jiān)管的空白,成了“誰都在管,卻誰都管不了”,反而讓“高檔奢華有背景”的傳言不脛而走。
近兩年鐵腕改作風、高壓反腐敗,各地力度空前,效果比較明顯,但總有一些環(huán)節(jié)跑冒滴漏,給歪風邪氣以喘息之機。改作風,其實也是一個社會工程。把制度的漏洞堵嚴了,讓誰都沒有可乘之機,效果才能最大化。而這正需要全民總動員,部門協(xié)同、紀檢查處、媒體監(jiān)督、網(wǎng)友跟進。歪風成了過街老鼠,清風才能常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