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1年12月10日
◎董祖信
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駐打箭爐營官昌側集烈作亂,殺害明正土司蛇蠟喳巴,侵擾大渡河以東地區(qū)。三十九年冬,朝廷命令侍郎滿丕和四川提督唐希順率兵平亂。(頃者,黠番肆虐,戕害我明正土官,侵偪河東地,罪不容逭??滴跞拍甓?,遣發(fā)師旅,三路阻征?!队茷o定橋碑記》)四十年春,動亂得到平定。此后,朝廷增強了化林營的防守力量,并在打箭爐屯兵三千余人以鞏固平亂戰(zhàn)果和維護社會治安。滔滔滾滾的大渡河,從古至今無橋可通,給糧餉、軍械的運輸造成很大的困難。
康熙四十三年二月(1704年3月),新任四川巡撫能泰向康熙大帝上了一道奏折,寫道:“瀘河三渡口,高崖夾峙,一水中流,雷犇矢激,不可施舟楫。行人援索懸渡,險莫甚焉!茲偕提臣岳昇龍相度形勢,距化林營八十余里,山趾坦平,地名安樂,擬即其處,仿鐵索橋規(guī)制建橋以便行旅。(《御制瀘定橋碑記》)”康熙讀完奏折后,非常高興。“朕嘉其意,詔從所請。于是鳩工構造。(《御制瀘定橋碑記》)”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初,動工修建鐵索橋,康熙四十五年四月初四日(1706年5月15日)未時,鐵索橋合龍告竣(修建完成)。這時的橋名叫:“安樂鐵索橋”。
同年八月,四川巡撫能泰,將“安樂鐵索橋”修建完工情況的奏折及繪制的“安樂鐵索橋輿圖”一并送呈康熙大帝,皇帝龍顏大悅,爰賜橋名曰:“瀘定”(意為“瀘水平定”),并御筆題寫了“瀘定橋”三個大字(“繪圖來上,深愜朕懷,爰賜橋名曰:‘瀘定’。”《御制瀘定橋碑記》)這時,橋名由皇帝御賜,名為“瀘定橋”。
一九三五年五月二十九日,中央紅軍二師四團二十二勇士奇絕驚險奪取了瀘定橋,粉碎了蔣介石妄圖把紅軍變?yōu)槭_開第二的夢想。同年十月,中央主力紅軍突破長征路上最后一道天險——臘子口,翻過長征途中最后一座大山——岷山,進入了漢族地區(qū)。一天,毛主席騎在馬背上隨隊緩行,眼前一派豐收祥和的景象,令他心曠神怡,回顧離開蘇區(qū)近一年來的征程,心有所感,在馬背上創(chuàng)作了偉大的革命史詩——《七律·長征》,詩中有“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本渥?。自此以后,瀘定橋又有了兩個新的名字——大渡橋和鐵索橋。
民間傳說:當年大渡河上‘援索懸渡’的溜索,不是鋼繩,而是結實中空的篾索,經(jīng)日曬雨淋,時間一長就不結實了,常常因載重索斷而造成人員喪亡和財產(chǎn)損失。所以人們聽說康熙皇帝下令要在大渡河上修橋,兩岸百姓和橋工們都高興得不得了,一起聚集到大渡河邊,可是沒有鐵,這橋又怎么修呢?橋工們整整商量了一天一夜,最后決定到附近的馬鞍山和二郎山上去尋找。橋工們?nèi)齼蓛?,結伴而行,跋山涉水,找啊,找??!一連找了七七四十九天,還是一無所獲。但人們并沒有因此而灰心,最后決定到更遠、更高,冰峰林立的貢嘎山一帶去尋找。這時,只見東靈山上發(fā)出一道紅光,映紅了大半個天空,嘩!的一聲巨響,一股紅彤彤的鐵水,從山上一直流到山下。橋工們高興極了,唱著,跳著,拿出工具連夜干起活來。整個大渡河畔,燈火通明,號子聲、鐵錘聲、河水聲,響成一片,十分熱鬧。
陜西漢中府鐵匠師傅馬之常,用鐵水澆鑄了四根扶手大鐵樁,每根重量一千八百斤。這么重的鐵樁,就是抬,也要十多個身強力壯的年青人?。∫惶?,從打箭爐方向來了一個身材魁梧的彪形大漢,自稱名叫郭達。一千八百斤重的鐵樁,被他輕輕地一抱就抱起來了,不到兩個時辰,四根鐵樁全被他安裝到位。橋工們非常感激,急忙準備豐盛的酒菜招待他,誰知他突然不見了,怎么找都找不著。這時,人們才恍然大悟,原來是諸葛亮派在打箭爐造箭的郭達將軍前來幫助建橋。為了記念他,橋工們在西橋頭觀音閣崖下修了一座郭達將軍廟,還把四根扶手鐵樁取名為“將軍柱”。說來也奇,橋修好后,東靈山上的鐵水也不流了,只在鐵水飛濺過的地方,長出一朵朵美麗的金色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