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0年09月14日
本網訊 9月5日至6日,“探索南方絲綢之路 發(fā)現(xiàn)甘孜絲路文明——專家科考行動”的專家學者們在石渠縣,考察“南絲路”與石渠縣的關聯(lián),揭開扎溪卡的神秘面紗。
兩天時間里,科考團考察了松格嘛呢石經城、扎日姆古巖畫、須巴神山、照阿娜姆摩崖石刻、煙角村唐蕃摩崖石刻、白馬神山唐蕃摩崖石刻、志瑪拉宮等??疾熘校瑢<覍W者們被當?shù)囟嗵幠ρ率處r畫群所震撼。幾處石刻題記以多角度多場景特色,將民族融合刻進了歷史。
相比如今的道路,在一千多年前,另外一條道路更為曲折。在2013年中國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中,四川石渠縣映入了人們的眼簾,首次發(fā)現(xiàn)成片吐蕃時期石刻的地區(qū),為唐蕃古道走向或文成公主進藏路線的考證提供了新的資料,填補了青藏高原東部唐蕃古道走向重要環(huán)節(jié)的資料空白。
洛須鎮(zhèn)“丹達”溝內的照阿娜姆摩崖石刻,高約28米。據(jù)悉,該石刻大日如來和二菩薩造像有敦煌吐蕃時期壁畫的波羅藝術風格,造像側刻有“楊二造佛也”的漢語題字清晰可辨,應為當時的漢族工匠所留??瓶紙F藏學專家總結說,“楊二”的漢文題記很重要,體現(xiàn)了多民族文化融合,所以融匯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點。
考察團成員、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教授熊文彬說:“從石渠縣已經發(fā)現(xiàn)的石刻來看,其中不少石刻都題寫有藏文題記。題記中藏文的風格、書寫特征和詞匯都保留有明顯的吐蕃時期古藏文的特點,與西藏現(xiàn)存吐蕃時期的碑文和甘肅敦煌石窟出土的古藏文寫卷中的藏文風格一致。這三處題有“贊普赤松德贊父子”題記石刻的創(chuàng)作年代應不晚于797年。由此推測,石渠縣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的吐蕃石刻群應創(chuàng)作于公元8世紀末至9世紀間?!?/p>
在詳細考證石渠石刻群后,專家們表示,通過石刻畫像等歷史遺跡,說明石渠縣在過去是重要的交通樞紐。有專家認為,保存狀況良好的石刻畫像,為南絲路或唐蕃古道考證提供了實物佐證資料。也有專家認為,石渠是文成公主出川入藏過程中停留休憩和必經之路,無論南絲綢之路、唐蕃古道或茶馬古道,石渠都是多民族交流、商貿者必經的重要節(jié)點。
據(jù)了解, 石渠唐蕃石刻主要為照阿娜姆石刻、大日如來石刻佛像、須巴神山摩崖石刻群。科考團成員、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梁玖表示,石渠上千的石刻畫,不僅僅是重要的歷史文物,從藝術的角度,也是值得一看、值得深入研究。
橫亙于草原的巴格嘛呢石經墻綿延1.7公里,由數(shù)億塊嘛呢石組成。在石經城的石板上,每塊石頭都刻有不同的經文和各種不同的佛像。9月5日,“南絲路”科考團抵達石渠縣,對巴格瑪尼石經城和巴格嘛呢石經墻進行了考察。
作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石渠縣阿日扎鄉(xiāng)扎溪卡草原的松格嘛呢石經城,高約10米,由數(shù)不清的圖像和祈愿文等內容的瑪尼石堆砌而成。據(jù)傳有千年歷史,文字以咒文和祈愿文為主,圖像主要是格薩爾題材和佛教題材,是迄今發(fā)現(xiàn)較早的嘛呢石經和圖像遺存,推測為18世紀的作品。位于長沙貢馬鄉(xiāng)的巴格嘛呢石經墻長約1.7公里,是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最長的瑪尼墻,有300多年的歷史,內存石刻佛像3000多尊,另有《甘珠爾》《丹珠爾》石刻經文。
當?shù)貙W者稱,傳說石經城地面上有多高,地下就有多深。石經古城和石經古墻,處于川青藏三省交匯處,古道存在的可能性很大。石渠的石經城和石經墻,作為古道上的特殊建筑,為進藏或出川的來往旅人提供了一個休憩、中轉和朝圣祈福所在。專家表示,對于古道與石經城、石經墻出現(xiàn)時間是否相近,在當時狀況如何,均需進一步深入探查考證。
記者 張嗥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