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油是藏族民眾主要的食用油脂。藏族諺語說:“沒有駿馬的草原不美,沒有酥油的糌粑不香?!辈刈迕癖姶蛩钟筒?、揉糌粑都離不開酥油。據(jù)史料記載,文成公主入藏時,帶去了內(nèi)地的茶葉,公主“使乳變成奶酪,從乳取酥油”,有了茶和酥油,才有了酥油茶。
酥油古稱醍醐,元代才開始叫酥油。元代宮廷食醫(yī)思慧在《飲膳正要》中記述了酥油的提取方法:“取凈奶子,不住手用阿赤打,取浮油者為思馬哥油,今亦云曰酥油?!蔽闹小鞍⒊唷笔翘崛∷钟偷哪酒?。提取酥油有專門的酥油桶,桶里有一個連桿木柄,倒上牛奶,蓋上桶蓋后,連續(xù)上下抽動連桿木柄數(shù)百上千次,黃澄澄的酥油塊就全部浮在上面了。把酥油塊用手捏成坨,擠去水份,丟進(jìn)清水里泡一會兒,就可以食用了。現(xiàn)在牧區(qū)打酥油普遍用奶油分離器,既快又省。
酥油的成分是脂肪,含蛋白質(zhì)和多種維生素,營養(yǎng)價值高,含膽固醇少,長期食用酥油的藏族民眾身體強(qiáng)壯,抗寒能力強(qiáng),平均壽命也長。
牛奶除提取酥油外,藏族民眾還用它制作奶茶或酸奶子。酸奶子康區(qū)稱“學(xué)”,有兩種,一種是用鮮奶發(fā)酵制成,味帶甜:一種是用提煉過酥油的奶發(fā)酵制成,味酸。酸奶狀似豆花,可直接或放糖飲用,有時用饃饃或鍋魁蘸著吃。酸奶子不僅是草原夏天的飲料,也是藏族民眾充饑解渴的食品。
奶餅在木雅地區(qū)的種類較多,一種是用未提煉酥油的奶酪制成,不帶酸味,稱“甜奶餅”,形同小鍋盔,有兩層較厚的酪皮;另一種是“麻花絞”奶餅形同麻花,撕開呈纖維狀,是用提煉過酥油的奶酪制成;還有一種是各地都普遍制作的“本脫”,呈坨狀;將“本脫”揉搓成顆粒狀,曬干即成奶渣。
奶糕藏語稱“體”,多用奶渣、糌粑、酥油、糖揉合而成,有的地方還接入適量人參果,是年節(jié)上的上佳食品。
“窮查”是病后初愈體弱者的食品,常用酥油熬化,放入糖和少量精耙,再倒入適量的酒攪勻后趁熱食用。
“扎西德勒”是過年時甘孜藏族家家戶戶都做的食品。先將酥油熬化,然后放上糌粑和糖,捏勻放置盤內(nèi),堆成小山狀。藏歷年初一早上,由父母給家中每人手中倒一小瓢“扎西德勒”,頌祝詞后吃掉,再吃早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