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9年08月06日
◎蔡吉秋
中華民族56個民族多元化的文化生態(tài),造就了我們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國。各民族都擁有豐富、獨特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經過保護和傳承,各民族擁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將閃耀著燦爛的光芒,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每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意義
鳳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經過普查、收集、整理、申報,目前鳳城市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21項。其中,省級項目5項,分別是鳳城老窖酒釀造技藝、鳳城滿族珍珠球、鳳城滿族荷包、鳳城景泰藍珀晶畫、鳳城滿族特色小吃技藝。市級項目22項,有14個項目所在地被命名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促進國際社會文明對話交流。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對培育中華民族精神、弘揚中華文明、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具有重要意義。2017年鳳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組織鳳城滿族荷包、鳳城景泰藍珀晶畫、鳳城錫伯族羊嘎啦哈三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赴朝鮮參加由文化部舉辦的“歡樂春節(jié)”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展演活動,不僅擴大了我市非遺項目的影響力,更主要的展示了我市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存在的問題
許多傳承人受經濟和思想觀念等因素的制約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逐漸消失、衰退。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多數是農耕文明的產物,其產生的產品雖具有歷史、文化價值,但除了極少數列入文物的可以通過拍賣渠道獲得高價利潤外,大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轉化不成經濟產值。另外,傳承人有時候還存在心理自卑。自古以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往往都難登“大雅之堂”,有的傳承人社會地位極低,在社會上形成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輕視。這些因素讓傳承人自身也形成了一種心理上的自卑。再次,就是傳承人觀念的制約。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中,由于觀念跟不上時代,導致不少藝人因循守舊,死抱前人的東西,一點也不敢越“雷池”一步。這些觀念導致很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不到更好的發(fā)展。地方政府的不重視也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fā)展有著相對的影響。在一些地方政府眼中,對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沒有足夠的重視,對不斷消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而不見。政府財力有限,投入不足,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和保護工作面臨的困難因素之一。由于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先輩們傳承下來的優(yōu)秀文化逐漸被遺忘,有些藝術種類面臨消亡的危險。傳承人未受到社會應有的承認,缺少管理人員和研究隊伍,由于市場經濟和當前就業(yè)觀念的影響,有許多人對傳統(tǒng)文化認識不足,導致傳承人后繼缺乏,很難適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三、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
加強對代表性傳承人進行引導、指導性培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命名和公布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是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鼓勵傳承人開展傳承活動而采取的一項重要舉措。對傳承人進行引導、指導性培訓,讓他們明確黨的政策方針、法律法規(guī)等,引導他們向正規(guī)的方向發(fā)展,放下包袱,樹立高尚的思想,將自己的技藝無保留地傳授他人,使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后繼有人。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培養(yǎng)。沒有傳承人,就沒有非遺。目前,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一些老年人在支撐,形成傳承人才缺失。同時,現代的學校教育又使得孩子們從小就遠離這些傳承下來的生活文化,因此,隨著時間的流逝以及藝人的漸漸離去。要做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決不能忘掉民間具有高超藝術技能和深刻文化內涵的精英們。各級政府要挖掘那些具有較高藝術價值卻已瀕臨滅絕的民間工藝、技藝及其代表性傳承人,對傳承人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和鼓勵政策,激勵新人去學習、去保護、去傳承。筆者認為,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及代表性傳承人進校園、進社區(qū)、進軍營等地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展演活動,這樣不僅宣傳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大大的提高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發(fā)展。采取現代化手段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記錄,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我們必須考慮用多種手段記錄的方法保護,如:多媒體、錄像、錄音、光盤、數字化、軟件化、互聯網、書報、雜志、電子書等多種先進的方法加以保護和傳承。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努力,為保護和弘揚中國優(yōu)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出更大的貢獻。創(chuàng)新是事物保持其鮮活的生命力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活力的根本原因,治國與科技發(fā)展尚且如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更要在時代與思想的洪流中時刻反思自我并保持初衷,對外來文化與西方藝術的沖擊,要秉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哲學思維,更加科學,更加有效,更加具有民族特色的來弘揚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例如,擁有著幾百年歷史沉淀的中國雜技藝術,從最初的街頭賣演,到如今世界范圍內的萬眾矚目,其根本原因就是幾代雜技藝術人勇于探索,不斷創(chuàng)新的結果,誰也不可想象,雜技的頂功與古典芭蕾的巧妙結合是那樣的唯美與自然,這些都是雜技藝術者們用實踐與創(chuàng)新不斷賦予這項古老藝術以更加完美的姿態(tài)。把非物質文化遺產集中起來數束之高闊并不是最終目的,只有合理利用才是它的生命力所在,只有在保護的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才能與時俱進。讓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地服務于現代社會,讓傳統(tǒng)的文化資源變?yōu)楝F實的文化生產力。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fā)展,保持初衷并結合自我反思是首要核心,我們要尊重歷史,尊重民族文化,從根本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產生認同感,其次,結合我國的現代化發(fā)展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我們也要合理的抵制和消除那些落后,腐朽的思想文化,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過程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